2019年6月5日 星期三

【主張發表】國民法官


我的主張:制度組成或許有欠妥之處

  近年來「恐龍法官」一詞時有耳聞,人民對司法判決結果的不滿,亦由來已久,為使司法審判更加透明、讓司法與外界有溝通的機會,進而提升人民對法律的信任感,司法院推動「國民法官」的制度,參考美國的陪審制與德日的參審制,依據我國國情制定了「國民法官制」,希望透過人民參與審判,使司法有更多對話的機會,藉以建立民眾對司法的信心。
  由於自己對法律研究並不很深刻,因此對於國民法官制本身較常被討論的議題:如國民的法學素養是否足夠?是否能完全了解案件中的法律問題?實施國民法官制後,是否能真正提升國民對司法判決的滿意度?等不再多做討論,僅從心理學觀點,對民眾參與司法可能產生的問題進行描述。
  目前的國民法官制草案是由六名國民法官與三名專業法官組成,九人針對刑案中的事實認定、法律適用及量刑進行討論及決議,在操作上更接近參審制,雖然國民法官看似能以多數決在法官團中佔據優勢,然而我們也知道,當情況曖昧不明、別人又是專家時,團體成員便容易受到資訊性社會影響,以專家的意見為主,致使不能發揮國民法官制中期待不同價值觀碰撞的作用,儘管陪審制-由陪審團做出事實認定,法官負責量刑-的制度可以避免前述影響,但全然由無法律經驗者進行事實認定,卻忽略了被告及證人在進行描述時採取的方式,可能影響陪審團所認定的事實,在此問題上,專業的法官較能因經驗及專業降低描述方式造成的影響,陪審團則可能受影響較大。不過國民法官制中雖有專業法官提供意見,卻也未必會被國民法官所理解及接受,國民法官制也難免不會遇到這個問題。
  因此,雖然我認為讓民眾參與審判,理解審判困難和無奈之處,確有可能提升民眾對司法的信任,但由心理人的角度看來,司法審判事關重大,如何在當前的國民法官制中平衡專家的資訊性影響及從眾的規範性影響,並降低因描述方式造成對事實認定的影響,均是國民法官制有待考量的問題。

PS:參考資料大多以「服從權威」指稱專家的資訊性社會影響,但我認為他們對服從權威一詞有所誤解,在他們的論述中,他們所擔憂的問題並不是參審團(國民法官制)中的專業法官對國民法官下達違背道德或良知的命令,而是國民法官受專業法官的專業知識及權威身分影響,因各種考量不敢、不願或不能在意見相左時挑戰專業法官的觀點,因而我認為內容符合我對資訊性影響的疑問,故將之列為參考資料(正方),反方情況亦同(即認為國民法官不會受專業法官資訊性影響,但亦以服從權威稱之)。

參考資料:
(國民法官制度)
(資訊性影響正方)
(資訊性影響反方)
(描述方式影響正方)

2019年4月30日 星期二

【文章分享第三週】識字的文盲:一個國家是如何笨死的?或許我們早已知道答案



  作為一個非常喜愛紙本書的人(不僅是捧著書這件事,書本本身紙張和油墨的氣味、指尖划過書頁的觸感及書頁翻過的細微聲響,都令我萬分沉迷),不免會擔心隨著科技發達、人們閱讀習慣減少,紙本書是否在不遠的未來即將消失一事,因此這篇文章開頭便吸引了我的注意:低下的閱讀習慣代表什麼呢?紙本書存在的目的又是什麼呢?
  這篇文章以一種我未曾考慮過的方式將閱讀進行了分類:使人分心的媒體,及使人專心的媒體,分別討論紙本書對之的意義,進而闡述當書本作為一種使人專心的媒體——作為一種人們攝取知識的媒介時,知識從何而來(書本或網路)已非重點,「人們不願意主動攝取系統性知識」本身,才是值得擔憂的問題。儘管我並不認同文章中的所有觀點(如對於自我重複的敘述,至少我認為閱讀文學性書籍時目的並非閱讀已知的內容,許多時候比起幾乎熟悉的領域,我亦更願意選擇我有興趣但未有深入接觸的書籍),但這樣的討論過程也令我獲益良多。
  回到文章最初提到的閱讀習慣報導,它為培養閱讀習慣(或說攝取新知的習慣)提供了一些思路,也說明許多人在為此努力,而只要人們願意閱讀,正如通訊軟體興起後信紙仍未消失般,總是有人更加偏愛紙本書的。再思及近來造訪書店時排隊購書的情景,我想在努力推廣書本給身邊的人之餘,對紙本書的存亡還是可以稍稍樂觀一些的吧!

2019年4月29日 星期一

【文章分享第二週】燈具不只照得亮,更要照得漂亮,照明系統的「演色性」有什麼用?

推薦文章:燈具不只照得亮,更要照得漂亮,照明系統的「演色性」有什麼用?

  畢竟修了知覺和視覺兩門課,看見相關的題目便自然想停下來閱讀,加之此篇文章標題的「演色性」對我而言是個全新的詞彙,因而更加引起了我的興趣。
  這篇文章的作者是LED燈具設計與研發的專家,他在這篇文章中簡要地說明了「演色性」的定義、不同的測量方法、實際的視覺感受及對一般民眾而言選擇燈具時可以參考的數值,在介紹專業名詞的同時,也提供了一些生活中有機會用上的資訊,我認為作者對於文章艱澀程度的把控十分恰當,讓人在吸收新知時也不會有這與生活遙不可及的感受。此外,我平時使用電腦進行藝術創作或照片後製時,偶爾會發現顏色在電腦上和手機或列印出來的顏色不同(並非RGBCMYK轉換的色差),一直以為是電腦螢幕顯色的問題,幾經校對卻沒有改善,這篇文章倒是給了我不同的思路,或許是檯燈造成的色差也未可知。儘管我喜歡這篇文章介紹專業知識的方式,不過由於作者並無知覺背景,無法從生理方面解釋為何光源會有演色性的差異,是我覺得可惜,也希望能再深入了解的部分。

2019年4月16日 星期二

【文章分享第一週】fakebook:假訊息與它們的產地

推薦文章:fakebook:假訊息與它們的產地

  近來假新聞議題備受關注,其產生、管制及防範也逐漸受到重視,這篇文章以淺白的文字介紹假新聞的出現,也藉「麵粉可以治療燙傷」的實例說明假新聞在生活中如何影響人們的行為,更展示了政府和民間團體的努力,及闢謠時可能遇上的困難,最後則提供了應對假新聞時的方法,我認為這篇文章可貴之處在於引用了大量數據為內容佐證,且有較明確的來源、幾乎均能禁得起查證,雖然文章較長,卻未使用太多艱澀的詞語,且脈絡清晰並適時使用簡要的圖示,使得閱讀並不困難,若關心假新聞議題,並希望對此有更多深入了解,我認為這篇文章相當值得一讀,不過文章並未附上作者姓名或筆名,是美中不足之處。
  閱讀完這篇文章後,我最驚訝的是原來政府花費了大量心力進行澄清與闢謠,但真正被人們獲悉的卻似乎不多,新聞中鮮少看到這些內容,我自己亦多是從社群網站(plurk)分享才得知,若平時無積極關注行政院即時新聞澄清網站,大多數人可能很難真正接受到這些澄清資訊,或許除了人人養成查證的習慣外,政府也需要更有效的資訊傳遞方式,使正確的訊息更容易被大眾接收到,才能夠更有效率地遏止假新聞傳播。

2019年4月3日 星期三

自我介紹

大家好,我在普通的一天,走在普通的街,
然後看見放火,我就醒了。
於是我決定以後點火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