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30日 星期二

【文章分享第三週】識字的文盲:一個國家是如何笨死的?或許我們早已知道答案



  作為一個非常喜愛紙本書的人(不僅是捧著書這件事,書本本身紙張和油墨的氣味、指尖划過書頁的觸感及書頁翻過的細微聲響,都令我萬分沉迷),不免會擔心隨著科技發達、人們閱讀習慣減少,紙本書是否在不遠的未來即將消失一事,因此這篇文章開頭便吸引了我的注意:低下的閱讀習慣代表什麼呢?紙本書存在的目的又是什麼呢?
  這篇文章以一種我未曾考慮過的方式將閱讀進行了分類:使人分心的媒體,及使人專心的媒體,分別討論紙本書對之的意義,進而闡述當書本作為一種使人專心的媒體——作為一種人們攝取知識的媒介時,知識從何而來(書本或網路)已非重點,「人們不願意主動攝取系統性知識」本身,才是值得擔憂的問題。儘管我並不認同文章中的所有觀點(如對於自我重複的敘述,至少我認為閱讀文學性書籍時目的並非閱讀已知的內容,許多時候比起幾乎熟悉的領域,我亦更願意選擇我有興趣但未有深入接觸的書籍),但這樣的討論過程也令我獲益良多。
  回到文章最初提到的閱讀習慣報導,它為培養閱讀習慣(或說攝取新知的習慣)提供了一些思路,也說明許多人在為此努力,而只要人們願意閱讀,正如通訊軟體興起後信紙仍未消失般,總是有人更加偏愛紙本書的。再思及近來造訪書店時排隊購書的情景,我想在努力推廣書本給身邊的人之餘,對紙本書的存亡還是可以稍稍樂觀一些的吧!

2019年4月29日 星期一

【文章分享第二週】燈具不只照得亮,更要照得漂亮,照明系統的「演色性」有什麼用?

推薦文章:燈具不只照得亮,更要照得漂亮,照明系統的「演色性」有什麼用?

  畢竟修了知覺和視覺兩門課,看見相關的題目便自然想停下來閱讀,加之此篇文章標題的「演色性」對我而言是個全新的詞彙,因而更加引起了我的興趣。
  這篇文章的作者是LED燈具設計與研發的專家,他在這篇文章中簡要地說明了「演色性」的定義、不同的測量方法、實際的視覺感受及對一般民眾而言選擇燈具時可以參考的數值,在介紹專業名詞的同時,也提供了一些生活中有機會用上的資訊,我認為作者對於文章艱澀程度的把控十分恰當,讓人在吸收新知時也不會有這與生活遙不可及的感受。此外,我平時使用電腦進行藝術創作或照片後製時,偶爾會發現顏色在電腦上和手機或列印出來的顏色不同(並非RGBCMYK轉換的色差),一直以為是電腦螢幕顯色的問題,幾經校對卻沒有改善,這篇文章倒是給了我不同的思路,或許是檯燈造成的色差也未可知。儘管我喜歡這篇文章介紹專業知識的方式,不過由於作者並無知覺背景,無法從生理方面解釋為何光源會有演色性的差異,是我覺得可惜,也希望能再深入了解的部分。

2019年4月16日 星期二

【文章分享第一週】fakebook:假訊息與它們的產地

推薦文章:fakebook:假訊息與它們的產地

  近來假新聞議題備受關注,其產生、管制及防範也逐漸受到重視,這篇文章以淺白的文字介紹假新聞的出現,也藉「麵粉可以治療燙傷」的實例說明假新聞在生活中如何影響人們的行為,更展示了政府和民間團體的努力,及闢謠時可能遇上的困難,最後則提供了應對假新聞時的方法,我認為這篇文章可貴之處在於引用了大量數據為內容佐證,且有較明確的來源、幾乎均能禁得起查證,雖然文章較長,卻未使用太多艱澀的詞語,且脈絡清晰並適時使用簡要的圖示,使得閱讀並不困難,若關心假新聞議題,並希望對此有更多深入了解,我認為這篇文章相當值得一讀,不過文章並未附上作者姓名或筆名,是美中不足之處。
  閱讀完這篇文章後,我最驚訝的是原來政府花費了大量心力進行澄清與闢謠,但真正被人們獲悉的卻似乎不多,新聞中鮮少看到這些內容,我自己亦多是從社群網站(plurk)分享才得知,若平時無積極關注行政院即時新聞澄清網站,大多數人可能很難真正接受到這些澄清資訊,或許除了人人養成查證的習慣外,政府也需要更有效的資訊傳遞方式,使正確的訊息更容易被大眾接收到,才能夠更有效率地遏止假新聞傳播。

2019年4月3日 星期三

自我介紹

大家好,我在普通的一天,走在普通的街,
然後看見放火,我就醒了。
於是我決定以後點火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