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非常喜愛紙本書的人(不僅是捧著書這件事,書本本身紙張和油墨的氣味、指尖划過書頁的觸感及書頁翻過的細微聲響,都令我萬分沉迷),不免會擔心隨著科技發達、人們閱讀習慣減少,紙本書是否在不遠的未來即將消失一事,因此這篇文章開頭便吸引了我的注意:低下的閱讀習慣代表什麼呢?紙本書存在的目的又是什麼呢?
這篇文章以一種我未曾考慮過的方式將閱讀進行了分類:使人分心的媒體,及使人專心的媒體,分別討論紙本書對之的意義,進而闡述當書本作為一種使人專心的媒體——作為一種人們攝取知識的媒介時,知識從何而來(書本或網路)已非重點,「人們不願意主動攝取系統性知識」本身,才是值得擔憂的問題。儘管我並不認同文章中的所有觀點(如對於自我重複的敘述,至少我認為閱讀文學性書籍時目的並非閱讀已知的內容,許多時候比起幾乎熟悉的領域,我亦更願意選擇我有興趣但未有深入接觸的書籍),但這樣的討論過程也令我獲益良多。
回到文章最初提到的閱讀習慣報導,它為培養閱讀習慣(或說攝取新知的習慣)提供了一些思路,也說明許多人在為此努力,而只要人們願意閱讀,正如通訊軟體興起後信紙仍未消失般,總是有人更加偏愛紙本書的。再思及近來造訪書店時排隊購書的情景,我想在努力推廣書本給身邊的人之餘,對紙本書的存亡還是可以稍稍樂觀一些的吧!
回到文章最初提到的閱讀習慣報導,它為培養閱讀習慣(或說攝取新知的習慣)提供了一些思路,也說明許多人在為此努力,而只要人們願意閱讀,正如通訊軟體興起後信紙仍未消失般,總是有人更加偏愛紙本書的。再思及近來造訪書店時排隊購書的情景,我想在努力推廣書本給身邊的人之餘,對紙本書的存亡還是可以稍稍樂觀一些的吧!